close

紫砂陶壺與人文











       很羨慕懂得泡茶、喝茶的人。每次看人泡茶,尤其知道他用的是名聞遐邇的紫砂陶壺,更是羨慕得不得了,很想自己也買一把來試喝。想問又怕人家覺得我沒常識,始終開不了口。一直到認識了一位玩奇木與一位推廣自然飲食的朋友,在喝茶聊天中,彼此漸漸熟稔的情況下,才自然而然地入了門。朋友說這個時候玩壺,是最划得來的。以前他們玩壺,正值炒作最高峰,每人都有慘痛的經驗,付了許多的學費。常聽他們說:「壺海無邊」,自己也頗有同感。有了朋友們的解說,讓我一開始就有正確的觀念,不必多走冤枉路、花冤枉錢。之後,自己也陸續買了一些紫砂陶壺方面的書刊來閱讀,慢慢地對它們有了基本的認識。
       在學習的過程中,發現自己對"陶刻"特別地有興趣。我想今天紫砂陶藝能「花開千家萬戶,香飄五洲四海」,歷代文人雅士的功應不可沒。因此我特別將所接觸到的與"茶道"、"紫砂陶壺"有關的知識與佳句,做一整理,與大家來分享。
       底下即為重點摘要:

◎喝茶與玩壺也是一種健康的休閒方式
張潮(為清代康熙貢生):「花不可無蝶,山不可無泉,石不可無苔,水不可無藻,喬木不可無藤蘿,人不可無癖(ㄆ一ˇ)」。乾隆年間該書遭禁,被批為閒書,玩物喪志。
張信哲:「玩」物哲學。
「松下聽琴,月下聽簫,澗邊聽瀑布,山中聽梵唄,覺耳中別有不同。」

◎中國宜興紫砂陶壺名聞遐邇
蜀山坐落在太湖西岸的陶都宜興(古名陽羨、荊溪)丁蜀鎮上,為紫砂名陶的產地。
宜興陶業,過去一直奉范蠡為祖師,稱為“陶朱公”,奉為“造缸先師”。
清代汪文柏:「人間珠玉安足取,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。」
中記載:怪僧經宜興,對著村民高喊:「賣富貴啊!賣富貴啊!」村民果然發現色彩斑爛的五色土。
製作紫砂陶之泥料:包括紫泥、紅泥和綠泥三種,統稱「紫砂泥」,別稱「五色土」、「富貴土」。紫砂泥是天然生成礦土,其成礦年代,已有三億五千萬年,具備生坯強度高、乾燥收縮小和可塑性能好等工藝優點。紫砂泥經燒成,形成了殘留石英、雲母殘骸、莫來石、赤鐵礦、雙重氣孔等物相。其結晶相多而玻璃相少,使紫砂陶具有抗熱震性、透氣性、較高機械強度,賦予了紫砂陶優異的實用功能。紫砂泥含鐵量特高,一般在8-10%之間,故燒後呈現紅棕色~紫色不同色澤,因而有黯肝、凍梨、輕赭、鐵色等種種色調。
紫泥:[陽羨茗壺系]稱「天青泥」,為製作紫砂陶器最主要之原料。產於宜興鼎蜀鎮黃龍山,深藏於黃石岩中,夾於甲泥礦層,故別稱為「岩中岩」、「泥中泥」。紫泥原料外觀,呈紫紅色、紫色,隱現淺綠色斑點,並有微細銀點閃爍。軟質致密塊狀,斑狀結構。燒後外觀呈紫色、紫棕色、紫黑色。
紅泥:亦稱「朱泥」,」,[陽羨茗壺系]稱「石黃泥」,為製作紫砂器原料。產於宜興川埠趙莊村,礦層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,質堅如石。清吳騫[陽羨名陶錄]:「未觸風日之石骨」,指的即是紅泥。成陶後,色似朱砂。這種礦物,其特點是含氧化鐵極高,礦源有限,採掘困難。紅泥因燒成溫度偏低,故常用來製作小件器物和作為化妝土,供裝飾用。
綠泥:亦稱「本山綠泥」,[陽羨茗壺系]稱綠泥為「梨皮泥」,為製作紫砂陶器原料,產於宜興鼎蜀鎮黃龍山脈。因其含有綠色層狀,硅酸鹽礦如伊利石、綠泥石,故原礦呈淡綠色,繞成後呈米黃色,故名。綠泥的礦物組成為水雲母、高嶺石、石英、白雲母以及少量鐵氧及有機質。綠泥,是紫泥層(紫泥深藏於黃石岩中,夾雜於甲泥之礦層)中之夾脂泥,故綠泥和紫泥,有「岩中岩」、「泥中泥」之別稱。綠泥礦藏數量不多,同時大件綠泥產品不易燒製,為此,僅製作小件產品,大多作為化妝土,塗於紫泥坯件等表層,供裝飾之用。
養土:開採後的紫砂泥礦,經曬泥、篩選、輾碎、收集泥粉、過篩、和水攪拌、真空成條、把紫砂泥礦煉製成熟泥後,放置在陰濕的地方,需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,不令乾燥,濕泥經過陳腐,成為「腐泥」。讓水份均勻分布,使泥料腐化,有機物質分解產生膠質,這種方法就是「養土」。

◎紫砂陶壺之禮讚
明代徐渭:「紫砂新罐買宜興。」
明代李漁:「名壺莫妙于砂,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羡。」
明代文震亨說:「茶壺以砂者為上,蓋不奪香,又無熟湯氣。」
明代林古度有詩嘆紫砂壺:「世間茶具稱為首,玩賞揩(ㄎㄞ)摩在人手。」
宜興紫砂壺因具「能發真茶之色、香、味」之優點,深受明朝人的喜歡。故當時人們在選用茶壺時「黜银、錫及閩、豫瓷,而尚宜興陶。」
日本奧玄寶對紫砂壺的評价是:「溫潤如君子,豪邁如丈夫,風流如詞客,麗嫻如佳人,葆光如隱士,瀟洒如少年,短小如侏儒,朴(ㄆㄨˊ)訥如仁人,飄逸如仙子,廉洁如高士,脫俗如衲子。」
「用紫砂泡茶不走味,貯茶不變色,暑天泡茶隔夜不易變餿。」

◎中國歷代品茗之經典佳句:
唐代陸羽,時人稱之為「茶神」,奉昭著。
唐代盧仝(號玉川子):「天子須嚐陽羨茶,百草不敢先開花。」陽羨唐貢山所產「貢茶」是皇室喜愛的珍品。
「飲罷佳茗方知深,讚嘆此乃草中英。」
唐代盧仝:「一椀喉吻潤,兩椀破孤悶,三椀搜枯腸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椀發輕汗,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。五椀肌骨清,六椀通仙靈,七椀喫不得也,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。」
唐代劉禹錫:「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」
唐代白居易:「坐酌冷冷水,看煎瑟瑟塵,自由持一盌,寄與愛茶人。」
唐代白居易:「盛來有佳色,嚥罷餘芳香。不見楊慕巣(白居易的妻舅),誰人知此味。」
唐代白居易:「食罷一覺睡,起來兩甌(飲茶用深碗)茶。舉頭看日影,已復西南斜。樂人惜日促,憂人厭年賒。無憂無樂者,長短任生涯。」
唐代僧齊已: 「石鼎秋濤靜, 禪回有嶽茶。」
唐代顏真卿與陸士修等人即興作:「流華淨肌骨﹐疏瀹(ㄩㄝˋ)滌心源。」
唐代王維:「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。」
宋代杜耒(ㄌㄟˇ)(號小山):「寒夜客來茶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。尋常一樣窗前月,纔有梅花便不同。」
宋代丁謂:「到山春已晚,何竟有新茶。峰頂應多雨,天寒始發芽。採時林狖(一ㄡˋ)靜,烹處石泉佳。持作衣曩祕,分來五柳家。」
宋代黃庭堅:「 風爐小鼎不須催,魚眼長隨蟹眼來(煎水時可以看到小小的蟹眼從鍋底長長一串地升上來,到水面上變成大大的魚般的眼睛),深注寒泉收第一,亦防枵(ㄒ一ㄠ)腹爆乾雷。」
宋代蘇軾:「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;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。取之無盡,用之不竭。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,而吾與子所共適。」
宋代蘇軾:「從來佳茗似佳人。」
宋代范仲淹:「鬥茶味兮輕醍醐,鬥茶香兮薄蘭芷。」
元代散曲名家宋方壺「水仙子」曲的:「…烹七碗茶,靠半畝松,都強如相府王宮。」
元代散曲名家盧摯:「悶來時石鼎烹茶,無是無非快活煞,鎖住了心猿意馬。」
元代孫高士(孫道明),號青隱,壺之落款:「且吃茶」。
明代唐寅:「清明爭插西河柳,穀雨初嘗陽羨茶。」
開門七件事──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。
清代查爲仁《蓮坡詩話》中有一首詩:「書畫琴棋詩酒花,當年件件不離它;而今七事都更變,柴米油鹽醬醋茶。」
清代曾國藩(文正):「坐!請坐!請上坐!茶!泡茶!泡好茶!」
清代鄭板橋 (一說宋代蘇軾):「坐!請坐!請上坐!茶!敬茶!敬香茶!」
清代主人若端茶,意即下了“逐客令”,客人得馬上告辭,這叫「端茶送客。」主人令僕人“換茶”,表示留客,這叫“留茶”。
「四大皆空,坐片刻,無分你我;兩頭是路,吃一盞,各自東西。」
茶愚鄔少葆:「為名忙,為利忙,忙裏偷閒,來嚐一瓢穀雨茶!
勞力苦,勞心苦,苦中作樂,去繡幾點白露詩!」
「為名忙,為利忙,忙裏偷閒,飲杯茶去!
勞力苦,勞心苦,苦中尋樂,拿壺酒來!」

◎明代製壺名家
明代製壺名家:金沙僧、供(龔)春、董翰、趙樑、元暢、時朋、李茂林、三大妙手(時大彬、李仲芳、徐友泉)、惠孟臣等人。
「春」亦可當「茶」字,如宋代梅堯臣古詩:「小石冷泉留早味,紫泥新品泛春華」所云。供春:供奉春茶。
「供春之壺,勝如金玉。」
供春壺「栗色闇闇(ㄢˋ)如古金鐵,敦龐周正。」
讚供春壺「摩掌寶愛,不啻(ㄔˋ)明珠,用之既久,外類紫玉,內如碧雲,真奇物也。」
供(龔)春:代表作為樹癭壺。
董翰:代表作為菱花式壺。
趙粱:代表作為提樑壺。
李茂林:代表作為小圓式壺。
時大彬作品「不務妍媚而樸雅堅致,妙不可思。」代表作:僧帽壺、黑紫砂壺、玉蘭花壺。
李仲芳:代表作為甜瓜形小圓壺。
徐友泉:代表作為古銅器壺。後人讚其「綜古今,極變化,技近乎道,集斯藝之大成。」
惠孟臣:代表作為小壺,圓扁自如,慣以竹刀刻款。

◎清代製壺名家
陳鳴遠、惠逸公、陳曼生、楊彭年、紹二泉、瞿應紹(子治)、潘仕成、王寅春等人。
四大名壺:無名壺、孟臣壺、逸公壺、思亭壺。
「宮中艷說大彬壺,海外競求鳴遠碟。」
陳鳴遠:代表作為自然型壺,開「壺蓋內用印」之先河。
曼生十八壺式,落款:「彭年」或「阿曼陀寶」。
潘壺: (清)嘉慶--咸豐間人,廣東番禺人。所製茗壺蓋唇外陰文篆書“潘”字印為識,至今流傳,粵人名之曰“潘壺”。

◎近代、當代製壺名家
王寅春、馮桂林、吳雲根、任淦庭、朱可心、裴石民、顧景舟、蔣蓉、汪寅仙、何道洪、譚泉海、周桂珍等人。
王寅春:作品以小壺為主。
「千奇萬狀信手出,鬼斧神工難類同」是對民初紫砂花貨素飾器名藝人馮桂林的絕好評價。行家讚嘆:「手工捏塑,肥瘦不一,大小各異,活脫活像。」
紫砂巨匠吳芝萊(雲根)。代表作:傳爐壺、柿子壺。
「落紅並非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」-憶陶刻名師任淦庭。「紅心扶新苗,白首無悔青春。」
一代宗師千古留名-朱可心。代表作:松竹梅壺、魚化龍壺。
千古絕唱一景舟、藝海景舟踏浪行。落款有:「武陵逸人」、「曼晞陶藝」(曼者美矣;晞者天將明,光氣始生之時)、「足吾所好玩而老焉」、「得一日閒為我福」、「瘦萍」、「啜墨看茶」、「荊南山樵」、「壺叟」、「景舟七十後作」、「荊山壺隱」、「匋壺外史」、「歷下美林」、「生于乙卯」、「代表作:三足雲肩如意壺、提璧壺。
萬紫千紅第一枝-蔣蓉。代表作:荷花壺、佛手壺、牡丹壺、西瓜壺。
信手拈來皆成器-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。代表作:曲壺、東坡提樑壺。
譚泉海:號石泉,作品貴在雕琢。
周桂珍:擅長光貨。代表作:追月壺、珍竹提梁壺。

◎宜興壺的造型,大致可分為四類:「筋紋型」、「自然型」、「幾何型」、「小型壺或水平壺」。
紫砂傳統經典洋桶壺:外銷南洋為獨鈕洋桶,外銷東洋為牛蓋洋桶,外銷北洋為平蓋洋桶。
石銚壺的造型藝術-子治(瞿應紹)石銚為造型代表。「銚」為「吊子,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。」「銚」最初為金屬的小器。
蘇軾:「且學公學作茗飲,磚爐石銚行相隨。」

◎紫砂壺陶刻佳句
「壺小則香不渙散,味不耽擱。」
「方非一式,圓不一相。」
時大彬:「一杯清茗,可沁詩脾。」
孟臣壺:「秋風桂子香」。
孟臣壺:「二水中分白鷺洲」。
孟臣壺:「竹窗留月香」。
孟臣壺:「明月松間照」。
孟臣壺:「松風水月」。
孟臣壺:「流水小橋明月夜」。
孟臣壺:「八月湖水平」。
思亭壺:「三山半落青天外」。
思亭壺:「寒山半出白雲中」。
鳴遠壺:「一片冰心在玉壺」。
逸公壺:「明月滿庭池水綠。」
曼生笠形壺:「笠蔭,喝茶,去渴竭,是二是一,我佛無說。」
曼生提樑壺:「左供水,右供酒,學仙佛,付兩手。」
曼生石銚提樑壺:「提壺相呼,松風竹鑪。」
曼生石銚提樑壺:「煮白石、泛綠雲,一瓢細酌邀桐君。」
陳用卿金錢如意壺:「採茶何處未歸來,白雲滿地無人掃。」
陳用卿吉祥壺:「月下玉人明。」
「壺隨字貴,字依壺傳。」
「飲之甘泉,長樂無極。」
「滌煩解渴。」
「紅泥碧樹,乳凝香茶。」
「喜共紫甌吟且酌,羨君灑灑有餘情。」
「求壺不求官,干水不甘祿。」
「南山之石,可為井欄,用以汲古,助我文湧。」
「清風樅(ㄘㄨㄥ)起腋。」
「明月一天涼如水。」
顧景舟:「細嚼梅花雪乳香。」
潘持平製亞明四方壺:「不可牛飲 華君武。」
顧勤:「有如芝蘭」。
飛把壺:「香浮雀舌」。
中國呂六合小圓通壺:「一壺茗泉洗盡貧賤富貴,對酌清水忘卻恩怨是非。」
周定華同樂壺:「飲者壽,樂未央,宜子孫,大吉祥。」
黑石膽石壺:「綠湖」。
石羽刻吳同芬:「陽羨壺,荊溪茶,清我思脾寫蘭花。」
高湘君:「與君同試雨前茶(穀雨以前製的,又叫"頭春茶")。」
鄭石岩:「茶顯溫馨,壺現圓滿。」
鄭石岩:「以慈悲心,飲大悲水。」
鄭石岩:「禪茶一味,苦中帶甘。」
鄭石岩:「禪茶一心,苦盡甘來。」

◎紫砂陶藝「花開千家萬戶,香飄五洲四海。」
賞壺四大準則:造型美、材質美、結構美、功能美。
「無我茶會」是台灣當代茶思想所研發的茶會形式之一,1989年在台北由蔡榮章先生創辦。
無我茶會人人自備茶具、茶葉圍成一圈泡茶。如果規定每人泡茶四杯,那就把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侶「也可規定奉給左邊第二、第四、第六位茶侶」最後一杯留給自己。如此奉完規定的泡數(如規定泡三道)聆聽一段音樂演 奏後(也可省略),收拾茶具結束茶會。
民國八十年王淑娟(花藝)與林易山(國學)成立華夏茶會。林易山設計出「四序茶會」、「東方美人頌」及「合敬同愛」三套茶會儀式。
品茶之四大特色:
一、有「酸甜苦澀調太和」的中庸之道。
二、有「樸實古雅去虛華」的行儉之德。
三、有「奉茶為禮尊長者」的明倫之禮。
四、有「飲罷佳茗方知深」的謙和之行。(引自林啟三等編著)

有關「陶壺采風」系列文章,歡迎點選:

溫馨接送鍵盤樂,紫砂壺藝賞玩篇!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Pamelachou/15523255


陶壺采風秀!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Pamelachou/14271380


紫砂陶壺與人文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Pamelachou/1364700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melachou 的頭像
    pamelachou

    心淘居

    pamela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